KANO模型下“三个区分开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运用浅析
本文通过建立KANO模型,结合“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和审计评价定性定责相关原则,对A区审计局4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和案例分析,探索审计评价KANO模型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路径和实施效果。
一、KANO模型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合分析
KANO模型最早由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在1984年提出,是一种衡量产品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理论框架,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基本型质量、期望型质量、兴奋型质量、无差异型质量和反向型质量。本文将KANO模型理论引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定性和定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领导干部的履职事项可视为产品质量,符合KANO模型理论基础的产品质量方面。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如推动某项重点民生工程、贯彻执行“放管服”改革等具体工作,每一个事项均具有目标、过程和结果,可以看成领导干部创造的一个个“产品质量”。这个产品质量特性为五个方面:即现行政策、决策过程、性质、结果、领导干部实际所起的作用。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符合KANO模型理论基础的顾客满意度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事项开展审计监督,对其履职事项的质量高低即产品质量的高低进行认定,并通过审计评价对发现问题定性和定责,其满意度取决于履职结果与具体目标或预期的比较。
二、结合“三个区分开来”探索建立审计评价KANO模型
“三个区分开来”对审计评价的要求,是对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正确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等原则,经综合分析研判,可以免责或者从轻定责,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以KANO 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通过建立审计评价KANO模型,将目标或预期与审计发现问题、问题造成后果联系并综合分析,旨在客观分析而非主观认知下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恰当的审计评价。(详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