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简繁体 关怀版 无障碍 | 注册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审计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审计之窗>工作交流

浅谈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大数据审计

日期:2024-04-18

党中央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数字重庆”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就审计工作而言,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进审计工作全方位重塑,提升审计监督现代化水平。通过审计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大数据审计工作业务数字化、数据集约化、应用智能化和决策科学化,真正实现科技强审、审计“智治”。

一、大数据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大数据审计理念认识不足。受传统审计思维限制,审计人员主动以大数据思维开展审计工作的意识不强。从传统审计思维向大数据审计理念转变,需要审计人员改变多年的习惯性经验及工作方法,可能引起对大数据审计理念及大数据技术的畏难抵触心理,阻碍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审计人员更应顺势而为,主动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强化数字化、大数据思维理念,积极学习新知识并用于审计实践,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二)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一是基础设施资源方面,云、网、端等资源亟需优化、整合、迭代升级,数据未能实现集约化管理。二是被审计单位应用系统相对独立,信息共享程度低,致使信息孤岛现象明显,数据共享平台资源狭窄,制约大数据作用的发挥。三是在场景多元应用、业务多跨协同、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应用建设还亟待加强。四是数据归集困难,审计数据分析手段比较单一。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往往存储在上级机构,基层审计机关获取数据困难。目前审计大数据分析应用最多的还是利用数据库工具开展数据对比分析,运用其他分析方法较少。

(三)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缺乏。大数据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审计和财会知识,还需要熟悉大数据、系统应用、统计分析等跨学科知识,更需要大数据思维,并将其与审计工作融合,形成大数据审计理念,用以指导新的审计工作模式和方法。但是审计机关会运用数据分析的年轻同志大多不熟悉财务及审计业务知识,审计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多角度分析问题,而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员不能编写分析语句,不能将审计思路转化为数据分析,导致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价值。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全过程大数据审计效能。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审之路,向大数据要资源,向信息化要效率。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促进大数据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大数据审计全流程工作效能。审计计划阶段,拓宽征集意见渠道,通过大数据对审计对象“全面画像”,提高审计计划管理的精准性。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继续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思路,充分发挥各科室的专业业务能力,打破科室界限,建立业务主审、数据主审的“双主审”工作模式,形成审计数据分析例会制度,业务主审理政策、出思路,数据主审抓数据、出疑点,做到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核查落实和成果利用实行数据分析报告、审计报告“双报告”机制,以数据分析报告强化对疑点数据的精准把控和对数据分析方法的提炼总结,以审计报告反馈体现数据分析成果质量。审计整改阶段,推进“审计问题清单”系统建设,重塑问题发现、任务分解、整改跟踪、办结销号、验收确认、立体评价等流程,推动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全过程闭环管理。审计协同方面,推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人大监督、财会监督等在数据交互、会商研判、成果共享方面的横向多跨协同。

(二)推进基础设施资源支撑建设。一是夯实基础设施资源。打造符合大数据审计工作要求的软硬件环境,统筹管理云、网、端等资源,通过持续做好云资源的整合改造、网络设施设备的部署优化、应用终端的安可替代,全面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优化与迭代升级。落实通信传输“一张网”要求,对网络链路进行改造,实现与市级IRS(一体化资源系统)等共享平台的横向互联互通。二是谋划建设市、区(县)两级审计数据中心。优化改造算力存储,清理现有云网平台资源释放基础算力,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和升级改造,提升计算存储能力,实现算力存储“一朵云”。通过建设市、区(县)两级审计数据中心,以纵向贯通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集约化管理。三是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加强与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沟通交流,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管理和应急水平。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检查工作,对网络、系统、终端等进行逐一检查,及时修复安全漏洞、升级防病毒软件等,确保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及数据安全。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系统应用建设。一是建设审计智慧“大脑”。围绕数字化改革与整体智治工作要求,以数据流打通业务流、执行流、决策流,建设包含数据融合分析、场景多元应用、业务多跨协同的审计智慧“大脑”,使在线指挥、实时审计、标准作业、动态研判、日常预警成为工作常态。通过审计智慧“大脑”实现审计业务运行关键指标、审计全过程闭环运行情况、异常预警内容和挖掘分析结果等“一屏总览”,提供“一站式”科学决策支持。二是建设审计智能化平台。通过业务、技术、数据“三融合”,推进市、区(县)两级审计数字化底层平台集成、应用系统打通和分析数据共享。迭代升级现有数字化办公系统,优化公文办理逻辑和审批流程,提高公文流转响应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建设全生命周期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审计业务流程再造、综合集成,贯通审计对象、调度研判、项目计划、审计实施、现场管理、数据交互、审理审核、问题整改、项目归档等业务环节,实现对审计项目全流程管理;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综合分析平台,部署综合研判、财政、金融、社保、资环、投资、经责、企业等审计业务应用场景,实现重点应用场景“一屏展示”、典型违规问题“一键分析”。三是加强审计业务数字化创新应用。鼓励各区县审计机关创新并自行开发审计业务应用或审计辅助工具软件,发挥全市审计“一盘棋”优势,对区县审计机关具备“一地创新、全市共享”条件的优秀应用进行培育,推动特色应用复制推广,在实战中增强实效。

(四)推进审计电子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一是加强审计电子数据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明确数据采集、管理、使用规范。加大审计电子数据归集力度,优化电子数据采集方式,探索对重点审计业务进行实时联网数据采集。制定审计数据规范标准体系,对现有电子数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财政、社保、资环、企业等多领域审计数据规划库,实现审计数据的标准化及分类存储管理,不断夯实审计电子数据的综合利用基础。二是开展常态化“无项目审计数据分析”研究。为避免数据“有而不用”“多而少用”,在无审计项目时对现有的审计电子数据开展深入研究,结合被审计单位业务工作,进一步理清系统数据表结构、勾稽关系,不断拓展大数据审计方法思路。三是开展数据再挖掘研究。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的一整套电子资料进行数据再挖掘研究,提取未采集的业务数据或是其他数据,不断充实审计电子数据累积量,以便后续开展其他分析。四是开展数据分析方法、工具的创新研究。着力突破目前审计大数据分析仅利用Oracle、SqlServer等数据库工具开展数据对比分析的局限,拓宽创新技术运用渠道,利用可视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AI等技术方法开展包含可视化分析、多维分析、趋势分析、预测分析等的综合性数据分析,同时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研究完善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不断提升审计大数据分析质效。

(五)推进复合型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大数据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水平,打造一支既懂审计业务又懂大数据的复合型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审计业务骨干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沟通交流。在审前专题研讨会、审中碰头会中围绕大数据审计工作,审计业务人员与大数据分析人员一同探讨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路径,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技术处理问题。二是加强大数据审计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方法,利用审计学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以审代训、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更加注重在审计实践中培训和锻炼人才。三是加强大数据审计理论研究。落实研究型审计要求,在审计实践中抓好大数据审计相关课题研究,开展对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数字化应用、审计电子数据管理与应用、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工具创新应用、网络与数据安全等课题的研究。通过研审结合,不断提高审计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审计工作成果的水平。

三、数字化改革的启示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大数据审计工作启示我们,要增强数字化、大数据审计思维理念,以数字赋能推动审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基础支撑、系统应用、技术方法等全方位改革创新,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整体智治高效协同。要提升审计大数据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审计监督主责主业。要抓好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数字化审计等能力素质,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审计机关,在数字重庆建设中贡献审计智慧力量。(江北区审计局王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