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3S技术助力高标准农田审计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数量多、体量大、时间跨度长,传统审计方法难以核查项目建设和管护情况,本文以S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为例,总结运用3S地理信息技术开展高标准农田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审计数据来源
(一)区县农业农村部门涉及数据。
采集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数据、前期规划图,耕地质量分类数据及报告(土壤污染地块图)。
(二)区县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涉及数据。
采集近年来正射遥感影像、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shp格式)、土地利用现状图(mdb或shp格式)、“三调”成果数据(mdb或shp格式)、生态保护红线矢量数据(shp格式)。
(三)区县林业部门涉及数据。
采集近年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矢量数据(shp)、水土保持项目验收成果矢量数据(shp),其他造林项目验收成果矢量数据(shp)。
二、审计方法
(一)选址科学性的审计方法。
一是核查选址在地形坡度大于25°地区情况。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在地形坡度小于2°的集中连片坪坝区,应以修建条、格田为主,在坪坝向丘陵过渡、地形坡度2°~10°的坡地区域宜修筑缓坡梯田,而地形坡度大于25°地区禁止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将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的矢量数据与耕地坡度图求交分析,并将求交结果叠加正射影像,核查是否将大于25°的超标陡坡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
二是核查选址在管控类耕地(污染地块)情况。根据要求,应当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将土壤质量等级分类图进行解析,使用其中的管控类耕地(污染地块)图层与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矢量求交,核查是否将管控类耕地(污染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
(二)完成情况的审计方法。
一是核查项目是否存在重复申报问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上图入库数据叠加覆盖项目建设周期前后年度的正射遥感影像,通过建设前后影像发生变化情况,核查是否虚构项目或者将已完工项目作为新项目重复申报。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数据与水土保持项目、国土绿化项目及其他造林项目矢量叠加比对,分析是否存在同一区域重复实施、重复申报补助资金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建设内容延伸审查。
二是核查项目是否存在虚增建成面积问题。可将三调数据库解析出的农村宅基地、公共设施用地、果园、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茶园、河流等地类图层与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矢量求交,并将求交结果叠加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前的正射影像上解译分析,核查是否将其他地物类型(非耕地)纳入统计范畴并虚增建成面积。
(三)建设后续管护的审计方法。
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矢量数据与建成后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及三调地类进行求交筛查,实地核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是否存在被违规占用或改变用途,用于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非法取土、建房、修路等破坏耕作层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
仓廪实,天下安。确保重要农产品和粮食供给、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审计人员应聚焦项目规划科学性、资金使用合规性、项目管理持续性,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半篇文章”,不断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期发挥效益。(渝北区审计局符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