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重庆市审计监督条例》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市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着力夯实审计事业发展基础,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先后开展了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试点和审计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市、区县(自治县)党委审计委员会顺利组建并有效运行,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改革督察等贯通协作不断深化,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宏观性明显增强。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审计机关聚焦重大政策落实、“三大攻坚战”推进、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累计实施审计项目13771个,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626.65亿元、核减政府工程投资319.35亿元,在保障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审计组织方式、技术手段等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市级审计数据中心和财政、金融等数据分析平台建成使用,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审计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十四五”时期审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崭新姿态迎接新任务新使命。
——审计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要求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赋予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的新定位和常态化“经济体检”的新职责,并强调审计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全市审计机关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新使命、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审计事业跨越发展。
——审计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为重庆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重庆综合实力、竞争力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对审计机关履行“经济体检”职责提出更高要求。全市审计机关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挑战,积极适应并主动融入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审计新作为。
——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现阶段,审计履职方式与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审计运行体制机制与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审计全覆盖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常态化“经济体检”的理念思路仍需探索优化,审计监督的及时性、精准度有待提升。全市审计机关要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和不足,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在审计理念、审计管理、审计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更好履职尽责。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全覆盖,不断拓展常态化“经济体检”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全市审计工作统筹,推动新时代重庆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审计力量。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升从政治上谋划推动工作、分析解决问题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忠诚履职,服务大局。立足发挥审计宏观管理职能作用,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大决策部署精准发力,注重把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相结合,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预防性、警示性作用,推进“治已病、防未病”。
——坚持依法精准,客观公正。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恪守审计权力边界,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牢牢把握审计质量“生命线”,坚持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秉持审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揭示和反映问题,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提升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系统思维,开拓创新。持续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巩固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加大审计改革创新力度,坚持将系统观念系统方法融入审计管理全过程,做好全市审计发展政策、制度、规划、计划的统筹谋划,加强财政、投资、国企等各专业审计板块的贯通融合、成果互用,积极构建协同作战、高效联动的全市审计“一盘棋”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并进的监督合力,推动审计事业在创新中发展。
四、主要目标
主动适应“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坚持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按照“全面覆盖、动态震慑、推动治理、服务发展、维护安全”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重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一)以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全覆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机制,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到2025年,审计监督的宏观性、建设性、及时性有效提升。具体包括:
——以促发展为主题,更加有力地推进重大战略落地、重大政策落实。紧扣重庆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部署要求,把推进解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大矛盾问题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揭示和反映重大战略规划落地、重大政策执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政策不落实、项目不落地、政策不衔接不配套,以及部门改革不同步、工作不协同等问题,促进政令畅通。
——以强治理为主线,更加有力地提升治理效能。把促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治理能力、推动制度执行贯穿审计监督始终,加强对政府监管责任履行、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资产使用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阻碍制度执行、损害制度权威问题,促进各级各部门规范行政、规范理财、规范用权,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提升公共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益。
——以保安全为关键,更加有力地揭示风险隐患。牢固树立统筹安全与发展理念,以审计视角常态化关注财政和金融运行、政府性债务和国有企业债务、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突出矛盾、潜在风险,加强前瞻预判,发挥好审计“预警器”作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以惠民生为重点,更加有力地推动增进民生福祉。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加大对重大民生政策、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着力揭示和反映基本民生保障、惠民富民政策落实、公共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解决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促进公共资产资源公平合理配置。
——以促反腐为己任,更加有力地揭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积极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贯通协作,着力揭示贪污侵占国有资金资产、严重损失浪费、严重失职渎职、侵害人民利益等重大违纪违法和经济腐败问题,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市委实施意见、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的反映力度,形成常态化震慑,维护财经法纪权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以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把新发展理念作为重要遵循,全面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发展根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实现以高效能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
——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健全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优化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运行制度和对外协调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向党委审计委员会报送重大事项、重要文稿的质量不断提高,党中央及市委关于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审计机关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明显增强。
——审计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加强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的系统集成和有效协同,审计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贯通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全市审计“一盘棋”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区县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更加凸显,审计监督合力显著增强。
——审计全覆盖更加精准有效。持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既在审计覆盖面上消除盲区、不留死角,又在审计内容上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精准制定计划、精准实施项目、精准揭示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程度显著提升,实现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
——审计质量效率的提升更加优化。高标准推进审计项目实施,构建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复核审理、督促整改等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审计运行机制,审计工作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改进审计技术方法,以大数据运用为核心的智慧审计加快推进,到2025年,“金审工程”三期主要应用系统覆盖率达到100%。
——审计干部培养体系更加健全。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队伍提出的“立身立业立信”要求,强化审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审计专业能力建设,积极锻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到2025年,全市审计机关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执业资格的审计人员占比增加5%,审计队伍结构和专业能力更加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第二部分 依法精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五、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审计目标]以促进党中央和市委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为目标,加大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力度,积极揭示落实政策打折扣、搞变通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打通“中梗阻”;积极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问题,促进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审计重点]
——重要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目标任务,重点关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对政策制定、传导、落地、实施效果等环节的审计以及对落实情况的总体分析,促进政策目标顺利实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情况。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地实施,推动川渝审计务实合作,加强毗邻地区审计机关的协商对接,重点关注两地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生态环保联建联治等重点领域任务的推进情况,促进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工作联动。
——科技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关注西部(重庆)科学城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布局,以及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等情况,促进全市创新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重点改革任务推进情况。重点关注“一区两群”、城乡融合、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放管服”改革等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政策体系的建设、落地以及改革发展中的创新探索,深入分析改革推进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推动长远发展的建议,推进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审计方式方法]
——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的有效对接机制,每季度选取若干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政策措施或涉及资金量大、项目多、时效性强的宏观调控政策,组织全市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开展跟踪审计。
——加强政策分析研究,建立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库,完善重大政策总体分析、系统研判、定期会商、动态跟进的项目储备机制,提升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针对性、及时性。
——制定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与各专业审计的统筹对接机制,构建职责明确、及时有效、运转协调、推进有序的工作格局。
六、财政审计
[审计目标]以规范财政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加大财政审计力度,深入揭示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效果不佳、预算管理条块分割、支出固化以及政府性债务管控不严等问题,推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建立现代财税体制。
[审计重点]
——积极财政政策落实情况。加大对财政资源统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财政对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保民生保就业的引导支持作用,促进提高财政政策效能和财政保障能力。
——现代财税体制建立情况。重点关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预算收入统筹、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立、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等情况,促进强化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情况。探索推进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情况的审计,重点关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政府财务状况和财政财务运行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推进提升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可信性和透明度,为财政与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财政运行风险管控情况。加大对政府财政收支真实性、“三保”支出财力保障、政府债务管控、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的审计力度,注重揭示财政运行中的风险隐患,探索建立区县财政运行风险常态化审计评价体系,提出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建议,促进财政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国外贷援款项目推进情况。围绕我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签订协议约定的职责,重点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绩效、债务管理等情况,促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外资使用效益。
[审计方式方法]
——制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操作规程,持续推进市与区县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市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深度融合,结合财政预算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实现对市级和区县财政数据的全贯通分析,每年确定1—2项重点专项资金开展从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到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的“全链条”审计。
——深化细化审计与财政的联动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审计成果与财政预算安排挂钩的评价指标体系。
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审计
[审计目标]以推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深入揭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产质量不高、支持实体经济和“三农”不力等问题,以及重大对外投资、金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推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
[审计重点]
——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情况。围绕国有企业功能定位,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产业转型升级、科研创新发展、能源资源粮食供应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三农”,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在服务科技创新、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推动金融资源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聚焦国有企业改革“1+N”制度体系和三年行动方案部署,重点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等关键改革推进情况,促进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活力。聚焦地方金融改革,重点关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等情况,促进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国有资产安全情况。紧盯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运行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重大对外投资、国有境外资产管理、国有资产处置盘活、重大工程建设、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等的审计力度,严肃揭示和反映违规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和权力寻租、靠企吃企、利益输送等国有企业腐败问题,以及低价贱卖、化公为私等假借混改之名侵吞国有资产行为,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审计方式方法]
——加强与国资监管部门的协作会商,定期召开国有企业审计和国资监管会商会议,建立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和内审机构履职情况的常态化跟踪机制,推进将审计结果作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协同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对本级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及金融机构一般5年内审计1次,每年选取1—2个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行业性审计调查。
——创新国有企业审计方法,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充分运用地方商业银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对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大数据关联分析力度,形成地方金融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体系。
八、投资审计
[审计目标]以促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为目标,持续推动投资审计转型发展,深入揭示建设领域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行业监管和建设管理不到位、资金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以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损失浪费、贪污腐败等行为,促进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公共投资效能,推动重庆“十四五”重大投资项目落实落地。
[审计重点]
——主管部门履行建设管理职责情况。聚焦交通、水利、城市管理、发展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履行建设管理职责,重点关注行业管理政策制度与行业规划制定、市场准入与管理调控、行政监督执法和重点专项资金使用监管等环节,推进完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建设监管水平。
——项目建设单位履行管理主体责任情况。聚焦项目管理主体责任履行,重点关注项目建设单位调研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结决算办理、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等重点环节,着力反映串通招标、违规签订合同、重大投资损失浪费等普遍性、典型性问题,促使建设单位强化责任、正确履职,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
——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情况。紧扣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对高速公路网建设、“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公共服务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和建设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造价、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以及投资项目规划布局、投向结构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情况,促进投资领域提质增效。
[审计方式方法]
——优化投资审计理念和方式方法,坚持主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建设管理审计调查“三审融合”,强化市和区县上下联动,加强大数据分析在投资审计领域的运用。
——持续推进投资审计转型,从单纯审计建设项目向揭示一个行业系统的全局性、区域性的体制机制问题扩展,厘清工程项目管理职责和审计监督职责界限,提升投资审计层次和效能。
九、民生审计
[审计目标]以推进建立和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保等领域重大政策、重点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深入揭示惠民利民政策落实不到位、民生保障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均衡和民生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促进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
[审计重点]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性情况。聚焦健全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强市和教育强市、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等民生政策和任务,重点关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业优先、养老等民生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教育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等的审计监督力度,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资金的结构性、绩效性情况。聚焦完善民生事业投入机制,重点关注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资金规模结构和管理绩效以及财政投入情况,推动新增财力更多用于改善民生。加大对民生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的审计监督力度,及时揭示骗取套取、截留挪用、贪污侵占民生资金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确保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民生项目的合规性、效益性情况。重点关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疾病防控体系、救灾应急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的民生项目推进情况,及时揭示民生项目建设质量不达标、项目闲置或使用率低下等问题,促进夯实民生发展基础。
[审计方式方法]
——抓好民生审计项目统筹和组织方式优化,综合运用专项审计调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扩大民生审计覆盖面。
——建立健全民生领域财务、业务数据定期报送机制,积极构建社保、医疗等领域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民生审计效能。
十、资源环境审计
[审计目标]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为目标,加大对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的审计力度,重点揭示环境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等突出问题,督促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保护责任,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促进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审计重点]
——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重点关注生态环保、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等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项目实施情况,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重点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重点领域和区域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完成等情况,推动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有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组织对区县、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市和区县发展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守法律法规、完成目标任务、履行监管责任以及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运行等情况,促进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审计方式方法]
——搭建全市资源环境审计分析平台,充分运用地理信息、多维分析等技术方法,推进全市审计机关资源环境数据互联共享。
——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深化资源环境审计与环保督察、自然资源督查等行业监管联动协作,加强与公安、检察等执法单位的横向协作,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十一、农业农村审计
[审计目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加强对乡村振兴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关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深入揭示影响农业质量效益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粮食安全等政策措施落实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
[审计重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聚焦乡村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等方面,重点关注国家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四个不摘”要求落实、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教育医疗能力提升等情况,加大对规划衔接、政策配套、责任落实和资金资产使用的审计监督力度,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聚焦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安全绩效,重点关注涉农专项资金的立项合理性、程序合规性和使用绩效等情况,深入揭示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推动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情况。聚焦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重点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千村宜居”工程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及农产品市场化推进情况,着重反映发展规划论证不充分、项目建设不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缺乏运营管护长效机制等问题,促进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情况。聚焦绿色农业发展,重点关注现代种业提升和“千年良田”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续管护、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等情况,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审计方式方法]
——创新乡村振兴审计思路和技术方法,积极利用农业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等外部数据,深入开展跨领域数据关联比对分析,提升审计效率。
——加强统筹融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内容。
十二、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目标]以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廉洁用权、干净干事为目标,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深入揭示领导干部决策失误、权力失控或失范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责任落实。
[审计重点]
——领导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推进,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情况,特别是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目标、执行发展规划等情况,深入揭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到位导致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问题,以及制约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制约阻碍简政放权等问题,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加强对领导干部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是否健全、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决策内容是否合法,以及重大资金分配、资产处置、财政财务管理及经济运行风险防范等情况,揭示领导干部违规决策、盲目决策等问题。
——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聚焦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重点关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要求、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审计方式方法]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等结果运用制度,着力形成“审前充分协商、审中协作配合、审后结果共用”的良好协调配合机制。
——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以及审计资源情况,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以任中审计为主,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动态调整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数据库,深化运用“1+N”、融合式等组织方式,拓宽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
——根据不同类别和区域领导干部履职特点,分类别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引,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准确界定责任,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
十三、加强和改进审计业务管理
——强化审计计划统筹管理。突出审计计划导向功能,加强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积极构建“中长期审计项目库+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库+年度计划”的计划管理方式,注重前移审计关口,增强审计项目立项的前瞻性、科学性。完善审计计划统筹管理机制,加强对审计对象、审计资源和审计目标的总体把握,科学合理安排审计进度、实施地域和审计内容,探索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确保审计计划协同高效实施。
——优化审计组织方式。构建多专业有机融合、多层级优势互补的全市审计“一盘棋”运行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审计组织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每年对3—5个全市重点行业、重要工作、重点资金开展全贯通审计,确保审出质量、创出精品。强化审计项目实施管理,推进研究型审计,深入研究被审计行业的管理体制、制度机制、改革方向和目标路径,厘清审计思路,做到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推进解决问题,确保审计项目围绕总体目标实施。
十四、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和水平。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健全全市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跨年度、跨地域、跨类别审计成果整合应用,每年对同类项目开展横向、纵向的多角度整合提炼,对行业性、系统性审计成果开展贯通分析,辩证研判屡审屡犯、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成因和趋势,提升审计报告、审计专报、审计要情等结果载体的层次和质量,促进标本兼治。
——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跟踪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跟踪督促、公告、约谈、问责等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整改台账“对账销号”制度,定期开展对已整改问题的“回头看”,对整改不力的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优化审计整改协同督查机制,推进将审计整改列为巡视巡察内容,与人大、督查等部门联合开展整改督查每年不少于1次,每年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对重点问题、屡审屡犯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推动被审计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强化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责任。到2025年,形成同向发力、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审计整改联动工作机制,每年市和区县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率达到90%以上。
——拓展审计成果运用的广度深度。坚持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定期开展审计整改联合检查,推进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与财政、国资等部门召开沟通协调会议每年不少于2次,推进将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财政资金分配及绩效管理、国企考核管理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审计查出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加强审计移送事项办理跟踪,促进提高移送问题线索办理率。
第三部分 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审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责任,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全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有计划、分层次地抓好学习贯彻,切实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意识,加强审计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不断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
——健全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研究谋划和统筹部署,确保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严格执行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大向审计委员会报送重大事项力度,建立重要问题和重大风险及时上报机制。区县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向市委审计委员会报告重要审计情况、重要审计报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其处理意见等重大事项。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优化区县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改进和完善区县审计机关班子、干部、业务、经费等管理制度,做到全市审计机关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推动全市审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贯通融合的审计监督体系。持续深化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改革督察的贯通协作机制,在审计计划制定、内容安排、结果运用等方面加强信息互通、监督互动,形成衔接顺畅、保障有力、配合有效的大监督工作格局。依法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推动各级各单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推动建立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组织开展内部审计统计调查、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广运用内部审计指导监督系统,在2022年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工作计划、审计报告及审计整改情况报送同级审计机关备案,每年与1—2个管理使用公共资金量大、下属单位多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指导监督联动机制,推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
十六、强化智慧审计建设
——加快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推进全市“金审工程”三期建设部署和持续优化,在2021年底前完成国产化技术改造和部署,到2022年实现与审计署、区县审计机关数据分析网络全面联通,到2023年建成适应数据存储海量化、数据分析精准化要求的全市大数据审计统一分析平台,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全面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健全数据常态化采集管理机制,推动有关地区和单位建立健全向审计机关定期报送与履行职责相关电子数据的机制,健全完善通过全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自动采集数据机制,实现重要行业数据应采尽采。建立全市审计数据中心,健全数据治理和数据共享机制,统筹推进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电子数据市级统一管理和严格授权下的全市共享使用,到2022年底形成全市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和审计现场之间数据共享机制。
——强化大数据审计运用。制定审计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大数据审计前沿技术应用,积极探索推进“无项目数据分析”模式,提高数据关联比对和深度挖掘能力,构建在线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预警模型并加强共享共用,促进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创新开展“联网审计”,到2025年实现对财政、社保等重要领域的数据实时分析和预警。强化大数据审计骨干人才培养,全覆盖、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数据审计培训,实现全市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和专业骨干人才数量明显提升。
十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从严从实推进审计机关党的建设。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创新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突出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审计业务融为一体,以“三基建设”和“绿色机关”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教育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经常性警示教育贯穿干部管理全过程,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到2025年,市和区县审计机关均能形成具有审计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党建工作成效持续走在前列。
——大力弘扬和践行审计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精神的重要论述,推进审计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打造全市审计机关温暖审计大家庭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对法治的崇尚、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和良好的审计职业操守,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导向和文明审计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审计宣传阵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弘扬审计主旋律的主题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
——强化审计专业能力建设。构建有利于审计干部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健全审计干部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全面推行年轻干部政治、业务“双导师制”,注重复合型审计干部培养,加大分类别、分层级精准培训力度,坚持在审计一线锤炼过硬本领,提高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能力。到2025年,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人员比例达到70%。
——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按规定条件、程序开展干部考录、公开遴选、调任等工作,严格执行交流轮岗、职务与职级并行、量化考核等制度,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注重在审计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选优配强区县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持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审计项目实施,加强对重大政策、国家治理、经济形势和各类审计对象的研判,深入研究审计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审计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审计实践的支撑指引作用。
十八、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推进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修订完善《重庆市审计监督条例》,健全审计业务管理规定,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规范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配合政府裁决工作,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作用,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坚决退出与审计职责无关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参加可能影响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活动,不干预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确保审计独立性。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实务指引,持续改进、优化审理工作流程和方法,建立健全贯穿审计业务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分级质量控制责任,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健全完善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对区县审计局审计质量每3年全覆盖检查1次,改进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标准,规范审计执法行为。
——规范审计机关自身运行。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依法公开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使用等情况。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区县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落实审计现场管理、干预审计行为登记报告等制度,自觉主动接受人大、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各方面监督。
十九、切实抓好规划实施
全市审计机关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抓好规划实施和评估监督,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