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审计署成立。同一年,我出生了。有缘与审计同龄,而这缘分从2006年大学毕业持续至今,从未改变。回首与审计相伴的17年,一个个和审计结下不解之缘的 小片段恍如昨日。
2006年,初入审计,作为“小白”的我,对审计知识知之甚少。为尽快进入角色,我从学习与项目相关的政策法规入手,参与一个项目、学习一批法规。虚心向“老审计”请教,从看不懂财务报表逐步向能基本判断经济行为的合规性、从无处下手向熟练应用审计方法转变。初入职时主要领导的教诲至今萦绕耳边,一生受用:“要多看多听多思,审计是门技术活,不懂的一定要问,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审计项目结束后一定要总结得失,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问题出在哪里……”
时间来到2010年,在入职的头4年里,我从事的投资审计工作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行的项目计划制,年人均项目数2—3个,采取自审方式进行。虽然形式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初创阶段,但我们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乡村公路处处可见我们丈量的脚印,办公楼听得到我们据理力争的声音,涵洞里有我们佝偻着背、涉水而行核实施工情况的身影……肩负着责任与使命,我们依法忠诚履职,当好国家财产的“看门人”,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
以后的10年里,投资审计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顺应形势要求完成了投资审计转型过渡。时间来到2020年,按照“五审并举”要求,投资审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造价,而是从管理、质量、财务、效益等方面全方位揭示问题,规范被审计单位工程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这一年,我主审的某项目充分践行了“五审并举”要求,不仅核减工程费用15000余万元,还揭示了审批手续办理、招投标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及竣工验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回想起来,当时工作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该项目是一个包括护岸整治、新建管网及检查井、河流清淤、生态修复以及智慧化水务建设等在内的生态治理项目,在送审前就听说该项目实施效果好,从施工期间就一直备受关注,建成后更成为重庆网红打卡地之一。这些赞誉都无形中成为我们审计工作的压力。项目审计时间不到4个月,伴随着送审资料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我们为了完成既定审计任务一直与时间赛跑,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同步开展量价核对、外调取证、梳理审计报告等工作。
还记得在土石方审计中,由于涉及特殊淤泥部分,送审单价700余元/m3,环评报告显示该淤泥可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我们决定以追踪特殊淤泥的处置源头入手,核实其量价的真实性。该施工单位提供的处置协议、磅单、结算书、发票和银行回单等资料堪称完整,分包金额直逼送审造价。“分包结算金额2000多万元,完工1年半,只付款不到5%,合理吗?协议处置地归属某国企下属单位,但分包单位为一家民营企业,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疑惑驱使我们持续开展深入调查。
背景调查该分包公司为经营异常单位,通过区级部门联系处置单位,在将近一个月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外部资料,当拿到协议磅单和结算单时,我们果然发现了施工方资料与外部资料不一致的情况。在最后一次意见交换会前夜,我将取证情况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并与其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最终该分项工程审减率达90%以上,为国家节约投资2000多万元。
时间进入2023年,投资审计已逐步形成以单个工程项目审计为基础、建设管理专项审计调查与建设管理有关的主管部门和国有重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投资审计新格局,通过揭示一个行业、一个板块以及一个系统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和提高公共投资效能,有效发挥投资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我经历的投资审计的发展历程,一个普通投资审计人17年来与审计的点滴记忆。迈入新时代新征程,我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续写我与审计的新篇章。(九龙坡区审计局席丽渊)